(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小区天天喷药,为啥还是有新发基孔肯雅热病例?”“年年消杀,蚊虫为何年年卷土重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发现,社交平台上网友关于“蚊坚强”的讨论不断。
针对网友的困惑,8月18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程功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科学解答:“蚊子并非真的‘百毒不侵’,但在传统灭蚊剂(除虫菊酯和避蚊胺等)持续消杀的背景下,它们确实在加速‘进化突围’”。
8月10日,广州越秀社区正在开展大范围的防蚊灭蚊行动。广州越秀发布图
“杀虫剂之于蚊子,正如抗生素之于细菌。”程功教授长期从事蚊媒病毒传播研究,他用抗生素与细菌的对抗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当杀虫剂在环境中喷洒,浓度因扩散、挥发而降低时,那些未被杀死的蚊子,恰恰是携带抗性基因的“幸存者”。这些蚊子将抗性基因传递给后代,整个蚊子种群便如同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一般,对特定杀虫剂逐渐免疫。
抗药性的核心秘密,藏在微观世界里。程功解释道,传统杀虫剂往往通过攻击蚊子体内关键的蛋白质靶点生效。当杀虫剂分子与这些靶点精准对接时,蚊子的生理功能便被破坏致死。然而,一旦蚊子基因突变导致靶点结构改变,杀虫剂便如“失效的钥匙”,蚊子便能逃过一劫。
“但事实上,蚊子的存在与疾病传播并非简单正比关系,我们在云南文山观察到,当地蚊子数量庞大、种类众多,却几乎没有登革热流行。因此,针对蚊媒传染病,防控的关键在于阻断传播链。”程功指出,我们难以消灭蚊子物种本身,也无需如此(因为自然界绝大多数蚊子并不携带病毒)。因此,核心策略是阻断蚊子传播病毒的途径,让它们无法携带和传播病毒。
这一想法已经付诸实践。程功团队发现自然界存在某些共生菌,能有效抑制蚊子携带病毒和传播病毒的能力,通过在特定区域释放携带这类共生菌的蚊子,可以阻断登革热等病毒的自然传播链。目前,程功的课题组已经紧锣密鼓地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上岗村开展大规模现场干预实验。“我们的目标是在村子的伊蚊集中场所设置干预装置,每个干预装置中放入高浓度共生菌,形成蚊子‘诱卵器’,通过降低孵化蚊虫的病毒易感性,最终一步步实现共生菌环境干预。”
与此同时,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此前报道,广州当地部分地区已在开展以蚊治蚊项目。
“叮咬人的蚊子有很多种,其中就有白纹伊蚊(花斑蚊),它们是传播登革热、寨卡等病的元凶。而我们通过显微胚胎注射技术培育的绝育雄蚊,本身不咬人、不吸血,当这些雄蚊与野外的白纹伊蚊雌蚊进行交配后,雌蚊所产的卵将无法成功孵化。大概2~3代后,就可以降低当地的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减少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以蚊治蚊”项目团队负责人钱伟此前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
富灯网配资-富灯网配资官网-日照股票配资-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